其他,  學員心得,  家族系統排列

母親出家後,我的回家之路

【參與家排的因緣】

因為到農村社區工作的因緣,因而有幸認識青年返鄉種田、做社區營造的H和I。還記得是日起緣於我們一起北上貢寮參與環境教育活動,住在貢寮山間但又可望向湛藍東北角海岸的石板屋中,住在石板屋一覺醒來後我們三人在涼亭坐著,邊享受晨光美景、邊吃早餐為第二天的課程做暖身。

我們三人也有了比較內心的談話,還記得H問我說:「你都怎麼排解你的負面情緒?」我那時一時語塞,因為我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很重要,頭腦馬上浮現許多過往的畫面,那個愛自憐自艾的我浮現了,想起國二那時的我,面對母親的突然離開家裡、父親和哥哥的衝突加劇,不知該如何排解負面情緒、內心痛苦的我。

「應該是自殘吧。」我回答道。

於是I跟我說了「家族排列」這門課程,我馬上欣然答應。審視了自我的家族課題,自詡很認真的把功課交了出去。

【寫給Sherri老師的功課】

最近察覺到自己的一個弱點:太在乎別人的想法,而不去聽自己內心自主的想法,尤其是這些不同外人的想法彼此間是衝突的時候。

某種奇妙的同理心因素,讓我總覺得每個人說的話都有道理。造成這種特殊同理心的可能性可能源自於自己的極沒自信,很需要外界各種不同的意見。

但或許是宿命使然,我總是身處於衝突之中,一方面想努力維持我和衝突兩造之間的關係,另方面也很努力試著讓衝突雙方能夠相互理解進而和解。前者似乎可以幾分耕耘幾分收獲,但後者常常徒勞居多。

在幾段衝突的關係中,我最在乎、也最徒勞無功的是父親和哥哥的關係。

父親是個要求還滿嚴厲的人,大我三歲半的哥哥自小就和他多有摩擦。這個關係在媽媽於我國二出家時,把家庭的狀況帶到了一種臨界點。其實媽媽有出家的打算,我們家人都心中有譜,但她原本說是要等我們大學畢業、長大後再去追求他的理想。因為那陣子和父親常發生嚴重爭吵,某一個激烈吵架的晚上,媽媽拿出了「出家同意書」,隔天一早,我們下課回來就看到她在我們桌上留的字條,說是她要捨家出家了。過了不久,她就剃度了,聽說爸爸有去山上找媽媽,但媽媽那時候剛好有剃度典禮的因緣,來不及了。

其實,媽媽的選擇我是贊成的,因為「出家」對我而言其實只是一種職業和志業的選擇,媽媽離開後帶給我很多痛苦,包括自我的調適,還有哥哥和爸爸衝突的激化,嚴重時會拳腳相向,把木頭房門、床鋪打破的景象回想起來還歷歷在目,自己能做的只有哭叫要鄰居來幫忙。哥哥常跟我說爸爸的壞脾氣和對他的不好,爸爸也常跟我說哥哥的叛逆讓他傷心,有時候講一講,爸爸會難過到在我面前掉下眼淚。從那個時候到現在,十幾年了仍舊是如此。每年過年都是在考驗我的EQ能力是否有增長的時候,因為那時候是哥哥和爸爸同在一個屋簷下最長的時候,考驗著我該如何維繫他們兩人的關係和整個家庭的氣氛。

自從媽媽出家後,我們家四個人未曾聚在一起過,但我一直努力維繫自己和其他三人之間的關係。以前總是很討厭自己的名字,「家維」代表一種痛苦的束縛和難解的宿命,但漸漸開始用比較正向的態度去看待自己的名字,與其說宿命還不如說是這輩子的使命吧,這就是我這輩子人生無可迴避的重要課題,躲也躲不掉,不如就好好面對他。

也幸好在目前人生路上的每個階段,總是有那麼位好朋友當我心理上的浮木。幾年後回想起來,也謝謝這段經歷,他必定讓我有所成長,但不可否認的,一定也造成了某種心理上的陰影。但有時想想,最辛苦的其實是爸爸,我和哥哥各自嫁娶後或許可以開啟另一條人生道路,但唯有爸爸他別無選擇,只能默默守候那個很少人回去的家,感嘆一家四口的四散各地。他到現在還會跟我說:「找媽媽回來好不好?」我都會心想:「怎麼可能,她都已經這麼習慣寺廟的生活了」但一方面也很同情爸爸的難受,那是一種我一定很難去體會的難受。

許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撕裂(尤其是爸爸和哥哥,含包括親戚之間,還有工作的同事之間),常讓我難過。因為,在我看來,其實誰都有他的道理,或者,誰都有他對的地方和錯的地方吧。

【家排一年多來的發酵與改變】

就像當初介紹我進去的I說的,「家排課程」其實在起心動念中就開始了,在還沒有進入課程前,就有一個不可思議的果效—我、哥哥和闊別多年、同父異母的兩位姑姑和阿嬤(二媽),在其中一位姑姑家約碰面了,能量的流動在還沒進入家排前就開始發芽。

201212月中,我進入了家排。

上完家排後覺得身體充盈了滿滿能量,特別是排列現場就有一位出家法師,我請這位女眾法師代表我媽媽,記得Sherri對此說過:「我現在有頭皮發麻的感覺,這不是巧合」。自詡自己可以好好的、勇敢的回家過年,不會再像過去十多年來,每逢過年就是焦慮、緊張和害怕。爸爸和哥哥會不會又起衝突?而爸爸坐在沙發上皺著眉的一連串抱怨和數落畫面更是馬上清晰浮現。

2013年的過年。

滿心期待的回家,覺得自己經過家排的療癒,已經沒有所謂的「過年症候群」了。但我忘了是什麼情況下了,大概是爸爸又開始用數落和叨唸數落哥哥吧,又來了,雙方的情緒同時高漲得很快,彷彿山區下了午後雷陣雨,下游的溪谷便馬上河水暴漲似的,兩個男生又開始拳腳相向。不過,跟這十幾年來的磨合相比,這次已經好多了,他們的肢體衝突已經比較不會讓我有「天阿,救人喔,不要再打了,再打要出人命~」的感覺。

但面對又一次的衝突,我又精神崩潰、不斷哭泣。反覆的問自己:「為什麼我要一直活在這種精神折磨當中?為什麼是我?不是都已經排過家排了嗎?怎麼還會這樣?」

這跟當初做完家排興沖沖回家的我,有著天壤之別。

今年,2014年的過年。

雖然在媽媽出家的這十幾年間,我們仍有藉著法會活動相聚,但無論如何排列組合,就是沒有一家四人湊在一塊過。今年,家排後的一年多,歷經13年的等待、磨合和努力,因緣成熟,我們一家四人團聚了,在媽媽出家的道場團圓。這一刻,沒有選邊、沒有立場、沒有怨懟、沒有自艾。這13年我們彼此也都成長了很多,聚首,祝福,彼此又各自往不同的人生旅程邁進。

其實,2013到2014年,我自己也做了不少思維和反省,不斷期許自己要先自我改變,只要有一個人改變,家人間能量的流動就會漸漸疏通。而下面幾點便是我在做完家排後的自我反省以及所努力的方向。

若要如何,全憑自己。想要家人關係改善,發揮自己的力量,是做得到的。

【家排後的自省】

一、真的不用選邊站。

無論是爸媽之間的爭吵,或是爸爸跟哥哥之間的爭執,我可以保持中立,因為我都愛你們。過去的我會卡在中間,覺得自己好像裡外不是人,認為哥哥也他的苦衷,但自己又好像偏向爸爸那邊的立場;跟爸爸在一起生活,但其實比較喜歡媽媽,因為我以為媽媽討厭爸爸。別人說我像媽媽時,我會很開心;說我像爸爸時,我內心其實會不大開心。就這樣一直把這種很矛盾、糾結的情緒按耐在心中。

但是,不用選邊站,他們彼此之間的爭執歸爭執,我做我自己,我可選擇跟他們任何一方保持良好關係,這是我的選擇,不用害怕這個選擇會影響到他們對我的態度。

二、媽媽還是媽媽,是這輩子的媽媽。

一直以來,覺得媽媽出家了,所以「我沒有媽媽」,對他的稱呼我也倔強的改口叫「師父」,她出家後,印象中,我從未對她開口說過「媽媽」二字。我自己覺得自己被拋棄了,但這是我自己製造出來的假想敵,根本就沒有如此。前陣子工作累積很多負面情緒和挫折,跟她碰面時,她說:「師父不是出家就不理你們了,精舍的居士有任何問題,師父都會盡力幫忙,更何況是自己的親人,有什麼困難或問題一定要說。」原來,媽媽一直都在,她愛我,我也愛她。只是,她更擴大她的愛到其他更多人了,帶給更多人幸福。

三、自己將堅強和善偽裝了生氣,要慢慢消融。

自從媽媽出家後,我就告訴自己應該要很獨立、堅強,內心一直跟自己說:「媽媽妳放心去追求妳的理想吧,沒有妳在家我們也能過得很好,沒有妳在家我們也能過得很好……」。而我也一直很努力的念書,求學過程順遂。

但後來發現自己在很低潮和脆弱的時候會很想念她、甚至其實對她的情緒還有種「怨懟」。「為什麼妳要讓我獨自一人留下來面對家庭問題?」是我最近才慢慢察覺到的「憤怒」情緒,並提醒自己要慢慢消融掉才是。

四、哥哥一定有比我更深的拋棄感,辛苦他了。

【最後的一些感謝】

謝謝我的貴人H和I,讓我走進家排,當然要特別謝謝Sherri老師,每次聽老師慢條斯理的講話,總會讓內心平靜緩和下來,而我也運用到家排學到的東西,和自己的親身體驗,和好友們分享,期待好友們跟家人的關係也能改善,或者,也能走進家族排列,讓家人之間的關係更和諧。

因為就如賴佩霞《回家》這本書說的:「所有成功、快樂、覺醒的人,一定與父母有著和諧的關係」,希望自己和好友們都能活出圓滿和自在。

感謝自己,也感謝家人,成就28歲現在的我,我覺得我跟別人很不一樣,我很幸運。

Belle

3/5/2014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